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,今年的活动主题是“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”。
在此期间,有关部门负责人、肿瘤领域专家学者、医药企业代表等多方齐聚一堂,做客人民健康“共话肿瘤防治全程管理”圆桌座谈,共同探讨肿瘤防治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,为肿瘤防治全程管理建言献策。
专家呼吁加强肿瘤防治科普宣教
2024年5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等3部门联合印发《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(2024—2027年)》,提出加大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、规范健康科普信息发布与传播、加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、加强社会倡导动员四方面主要措施。
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认为,加强肿瘤防治科普、做好肿瘤防治工作重点在于“整合”:一方面要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多方力量,坚持医防融合,形成肿瘤防治合力。另一方面要整合多方面技术手段、平台渠道等,为肿瘤科普知识推广传播及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。同时,要推动肿瘤防治关口前移、重心下沉,以社区为重点,把各项防治工作落到实处。在此过程中,还要注重运用AI等创新技术手段,赋能科普创作及基层肿瘤防治工作,帮助公众更多获益。
科普工作是“治病救人”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。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候任理事长、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江泽飞认为,许多人对肿瘤感到恐惧和迷茫,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预防策略。开展肿瘤防治科普工作,可以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,从源头上减少肿瘤的发生风险。他建议,医务工作者做科普不能被动地等待,而要主动寻找受众,促进优质科普内容精准触达目标人群,及时回应社会关切。同时要制定全面的科普策略,覆盖预防、筛查、诊疗等各个环节。此外,要用“老百姓听得懂的话”来讲科普,确保科普作品能够真正贴近群众,服务于民。
“在推动疾病科普过程中,要把握客观、规范、准确的准则,注意避免把疾病‘妖魔化’。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帆认为,部分自媒体存在制造疾病焦虑、夸大极端案例等问题,可能会给公众造成不必要的疾病恐慌情绪,进而导致医疗资源浪费,给真正需要救治的患者带来影响。
多方合力推动肿瘤诊疗精准规范
近年来,随着基因组学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的突破性发展,肿瘤诊疗已从传统“一刀切”模式转向精准化、个体化。
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认为,肿瘤发病原因复杂多样,与生活环境、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,而预防是最经济、有效的健康策略。要积极推进早筛早诊早治,助力构建“防、筛、诊、治、康”一体的肿瘤防控体系。“以前列腺癌为例,前列腺癌是一种发生在男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。在前列腺癌的诊疗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早期难发现,很多患者等到出现排尿、血尿问题,或者身体部位疼痛时,往往已经发展到了癌症晚期。因此,要推进前列腺癌早期筛查,在疾病进展到高风险阶段之前进行干预。PSA(前列腺特异性抗原)是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,PSA筛查是目前较为成熟且简单的前列腺癌筛查手段,抽一管血即可完成。目前我国的基层医院、社区医院也都具备筛查的条件。同时,已有多地把前列腺癌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,取得了很好的筛查成效”。
江泽飞认为,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,乳腺癌诊疗正迈向精准化、智能化的新阶段。例如,以靶向治疗为基础的HER2阳性乳腺癌,已从“无药可用”到如今单靶、双靶、TKI(酪氨酸酶抑制剂)、ADC(抗体药物偶联物)药物纷纷涌现,为患者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治疗选择。此外,随着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的不断创新,也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转机。“我相信,随着肿瘤诊疗领域的精准分类、精确分型,会为患者带来更精准化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。”
随着肺癌治疗方式的多元化,目前肺癌的生存率正不断提升。“对肺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了解,让我们从过去‘一刀切’的治疗方式转变为现在的精准化治疗。在此过程中,规范化诊疗至关重要。”杨帆介绍说,中国抗癌协会等学术团体不断推出和更新肺癌治疗指南,推动肺癌治疗的规范化、同质化,使得高水平专家共识以及国际指南能够下沉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,使不同地区的患者都能够获益。“‘早期肺癌可治愈,晚期肺癌慢病化’逐渐成为现实”。
医企协同助力实现肿瘤防治目标
《健康中国行动—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(2023—2030)》提出,到2030年,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.6%。癌症防治作为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,需要政产学研医等各个领域的支持推动。
“对于医药企业而言,要用科学和科技的力量帮助患者突破生存的瓶颈,以持续的药物创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。”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业务总经理关冬梅介绍说,进入中国市场30多年来,阿斯利康秉持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初心,已将11款全球创新肿瘤药物引入中国。同时,在与研究机构、学术行业机构以及本土创新企业多元化合作的基础上,阿斯利康持续推动医药创新,实现中国与全球研发管线的百分之百同步,并助力将更多中国创新成果带到全球,惠及更多患者。
据关冬梅介绍,在基层赋能方面,阿斯利康通过数字化平台,积极支持基层医生培训、学术交流等项目,助力提升规范化诊疗和诊疗创新方案建设。同时,阿斯利康积极响应医保谈判,持续探索惠民保、商保等多层次创新药支付模式,不断提升肿瘤创新药物的可及性与可支付性,希望能够让更多中国患者用得上、用得起创新好药。“持续满足患者的未尽之需是我们的初心,期待携手各界伙伴,共同重塑肿瘤‘筛诊治管’的全程管理模式,助力癌症防治目标的早日实现”。
深睿医疗联合创始人、CEO 乔昕认为,在肿瘤防治领域,AI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正推动早筛早诊迈入精准化、规模化新阶段。在早期筛查领域,AI技术凭借高敏感性,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分析的“第二双眼”。例如,通过识别CT、MRI等影像中的微小病变,AI能够帮助医生在癌症早期甚至癌前阶段精准“锁定”目标,提升检出率。此外,依托“1+X健康体检”模式(基础体检+个性化风险筛查),AI与大数据可评估个体未来健康风险。例如,结合遗传、生活习惯等数据,预测癌症发病概率,实现从“被动治疗”到“主动预防”的转变,使人民群众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,同时也为国家大幅减少远期的医保支出。
“AI不仅是工具,更是健康管理生态的‘连接器’。未来,通过技术迭代、政策协同与公众教育,癌症早筛将更高效、更普惠,真正实现‘发现一例早癌,挽救一条生命,幸福一个家庭’。”乔昕说。(耿亚柯 王颖)
(责任编辑:朱赫)